发病机制
虽然对PHG的发病机制了解甚少,但定存在一定程度的门脉高压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观点认为门脉高压的程度与PHG的严重程度间存在直接相关性,但尚未有充分的文献报道。一些研究提示PHG的发生需要一定形式的局部粘膜损伤,这一观点与典型PHG组织学表现(如粘膜和粘膜下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但无明显炎症)一致。PHG患者的粘膜微循环似乎也有异常。具体因素为缺氧和炎症,两者可能相关也可能不相关。缺氧似乎与粘膜微循环的调节失常有关。这种异常反过来可能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并形成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易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1、前列腺素和/或其他导致细胞损伤的因子。此外,由于这些改变和对上皮细胞的损伤,有人提出,PHG中异常的粘膜无法正常修复是导致易出血的原因。不过,PHG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PHG的诊断和发病率
PHG的诊断是通过内镜进行的。根据内镜下的病变程度分为轻、重2级:(1)轻度:细微粉红样斑点或猩红热样疹,粘膜皱襞表浅,红斑呈剥脱样或镶嵌样外观,即红斑充血斑块,粘膜呈现细白网状类似蛇皮样表现。(2)重度:弥漫性樱桃红样斑点或弥漫融合性出血性胃炎。在PHG中,胃粘膜的改变通常局限于胃底或胃体,但类似于PHG的情况在胃肠道的其他部位也有描述,包括直肠、结肠和小肠。多达65%的肝硬化和门脉高压患者存在PHG。其中约65%-90%的患者为轻度PHG,而10%-25%的患者为重度PHG。不过,PHG也可能发生在无肝硬化的患者身上。Sarin等报道了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其中35例为肝硬化,25例为非肝硬化门脉纤维化,46例为肝外门静脉阻塞,2例为Budd-Chiari综合征。在食道静脉曲张治疗后两个月内发生PHG的患者中,55%为肝硬化,15%为肝外门静脉阻塞或非肝硬化门静脉纤维化。PHG的治疗
轻度PHG并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出血率低;而重度PHG则易发生出血。前者如未行内镜下注射硬化剂(EIS)或套扎(EVL)则很少进展成重度PHG,一般不需治疗。后者的出血可以为缓慢性、隐性、大量以及致命性出血,已证实应用药物或手术作抑酸治疗无效;减压分流术可用作重度PHG活动性出血的止血治疗。门脉高压是PHG发生的始动因素。降低门静脉压力是PHG的基本治疗。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滞β1肾上腺素受体能减少心输出量,导致反射性内脏血管收缩,减少门静脉血流,从而减低门静脉压力。阻断内脏循环血管扩张性β2受体,使内脏血管床中与之抗衡的α受体相对兴奋,导致内脏血管收缩,使门静脉血流量进一步减少。PHG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图,供参考。图1PHG的管理
*根据现有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甄沛林,张英,张宇峰,等.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DonC,Rockey.AnUpdate: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andColopathy[J].ClinLiverDis23()–.
[3]BURAK,KW.Portalhypertensivegastropathyandgastricantralvascularectasia(GAVE)syndrome[J].Gut,,49(6):-.
[4]温冰.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91-9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