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肝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肝病发展的中间环节,肝纤维化阶段是慢性肝炎疾病进程的最佳预测指标。肝纤维化是个动态过程,研究表明,适当的临床干预可使肝纤维化发生动态逆转。
肝细胞的炎性改变可以刺激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肝纤维化指标的异常。这一异常改变随着肝纤维化的程度加重而逐渐明显。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急性肝炎中即可见到,慢性活动性肝炎比慢性迁延性肝炎的改变更明显。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粘蛋白(LN)、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等。这些指标的升高常提示肝组织内的纤维化形成。
◆透明质酸(HA)
HA是一种分布在细胞外基质的氨基葡聚糖,主要由肝星状细胞或纤维母细胞合成,由窦状内皮细胞降解,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在众多的肝纤维化指标中,HA的敏感性最高。
急性肝炎时血清HA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肝脏代谢能力下降,HA清除减少,显著升高,并且其升高水平与肝脏炎症或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故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Ⅲ型前胶原(PCⅢ)
Ⅲ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Ⅳ型胶原(C-Ⅳ)
IV型胶原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当肝脏持续损伤时,IV型胶原合成增加,而肝脏对其降解能力降低,出现毛细血管化。同时,随着病程演变,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相关性。其也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需要注意的是,与基底膜相关疾病中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层粘蛋白(LN)
层粘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层粘蛋白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层粘蛋白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层粘蛋白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癌症转移首先要突破基底膜,因此层粘蛋白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大部分肿瘤患者血清LN水平升高,尤以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显著。此外,层粘蛋白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TGFβ1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的肝星状细胞活化因子,在正常情况下与其他细胞因子处于一种网络平衡状态,共同维持肝脏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肝脏慢性炎症时,Kupffer细胞大量浸润并分泌TGFβ1,TGFβ1进一步激活星状细胞和其他间质细胞分泌TGFβ1,因此导致血循环中TGFβ1水平升高,并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逐渐升高。
上述各血清指标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差,单一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作用有限,因此常联合检测多项指标诊断肝纤维化。近年来国内外建立了一系列基于各种血清指标的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模型,代表性的有FibroTest、APRI指数和Forns指数等。
参考文献:
1.李飞,陆伦根.肝功能异常的评估及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
2.葛娜综,何茜.超声弹性成像对肝纤维化分级的评估[J].临床肝胆病杂.,32(12):-.
3.Non-invasivetestsforliverfibrosisprogressionandregression.JournalofHepatology.,64,(1):–.
今天(9月7日,农历七月十八)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白露,「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医脉通特奉上主题壁纸,欢迎下载使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