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
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HCC可以为单发,也可为多发,病变常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我国是乙肝大国,多数肝细胞肝癌存在乙肝病史。乙肝病毒的长期作用,引起肝脏的炎症、出血、坏死,导致肝纤维化甚至HCC的发生。因此,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应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筛查。
US是筛查HCC的首选,CT、MRI检查较超声可明显提高HCC的诊断准确率。CT平扫HCC多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团块,部分病变密度不均匀,部分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影或整个肿块均呈高密度,与肿瘤内出血、钙化等相关,部分内见点片状的更低密度影,可能与脂肪沉积、坏死等相关;增强扫描多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即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造影剂退出,较周围肝实质呈相对低密度,并可见延迟期假包膜的环形强化。一般认为HCC假包膜的形成是由于肿瘤压迫周围肝组织,从而引起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形成假包膜。肿块内的脂肪、出血及坏死不强化。当然,少部分HCC的密度/信号特征不典型,应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既往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此外,还应注意有无门脉癌栓、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MRI平扫HCC多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DWI高信号,增强扫描方式与CT相仿;当肿块内含有出血、脂肪、钙化、坏死时,各序列可呈混杂信号,脂肪在T1WI、T2WI均呈高信号,FS-T1WI、FS-T2WI该区域信号减低,化学位移成像也可见反相位脂肪沉积区域信号减低(图1),边界清楚的小肝癌(1.5cm)常出现弥漫性脂肪沉积,较大的肿瘤会有斑片状的脂肪沉积,脂肪沉积可见于35%的HCC。与肝腺瘤均匀的脂肪沉积相比,HCC内的脂肪沉积常为片状,MRI可以很好的显示HCC内的脂肪沉积(图2)。一般认为,脂肪变多见于高分化的HCC。钙化T2WI呈低信号,T1WI可以为低信号或略高信号。坏死T1WI为低信号,T2WI高信号。出血信号多种多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信号特征。MRI检查较CT可以提供更多的成分信息,且其假包膜的显示明显优于CT。
图1含脂肪成分肝细胞肝癌
女性,71岁。A.T1WI化学位移成像示肝右叶多发小结节影,较大结节in-phase周边呈低信号,内见斑片状高信号;B.T1WIout-phase可见高信号区域信号减低,提示脂肪组织存在;C.DWI呈高信号;D.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E.FS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F~J.MRI动态增强动脉期结节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仍呈相对高信号。病理:含脂肪成分肝细胞肝癌图2含脂肪成分肝细胞肝癌
女性,74岁。乙肝、肝硬化病史。A.MRI扫描示肝右叶下角见类圆形肿块影,化学位移成像T1WIin-Phase图像示肿块内见斑片状高信号;B.T1WIout-phase示肿瘤部分信号减低,呈低信号,提示脂肪成分存在;C.FST2WI呈略高信号;D.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E.FST1WI呈低信号,内见片状高信号,提示出血的存在;FMRI动态增强动脉期不均匀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造影剂退出,部分呈相对低信号。病理示肝细胞肝癌2脂肪肉瘤(lipo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