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掌握春季养生法,可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春季在五行中属木,对应的脏腑为肝,这意味着春季养肝正当时。今天,中三君就来告诉大家养肝的正确方法。
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春季是肝炎的高发季节,而且患者的病情也较重,一些重症肝病,如肝硬化、肝肿瘤等也容易在这个季节集中爆发。
春季肝病何以高发?
中山三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潘志恒说,春季肝气容易偏旺,肝病人容易火动起来,适逢春节前后,由于饮食不注意,引起肝病发作的机率会增高,春季肝病容易发作。
随着生活方式改变,我国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快速攀升,且年轻化成为趋势。过去,患脂肪肝普遍是40-50岁以上人群,占体检总人数充其量不足二成。现在30岁出头就患有脂肪肝,占体检总人数近四成之多。
工作四年的谭先生,应酬多,基本不回家吃饭,体检时发现转氨酶达U/L,属于中度脂肪肝合并肝炎。这是一个典型因饮食不合理诱发的脂肪肝病例。脂肪肝大部分与饮食结构长期不健康有关,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运动少。
很多人认为,脂肪肝不是病,拿脂肪肝不当回事儿,但如果不积极预防、治疗,一味拖延下去,亚健康人群中会有较高比例的脂肪肝患者,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可见,脂肪肝的预防和调理千万不能放任不管。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身体的各项新陈代谢都少不了肝脏的参与。春季,万物生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如果患者不注意休息和饮食卫生,很容易肝病复发。肝脏的负担随之加重,各种肝病也到了高发季节。
立春过后就进入早春,这时候虽然气温有所提升,但是乍暖还寒,早晚气温低,并且万物萌生,细菌和病毒活跃,一不小心就会入侵人体造成疾病。这个时候高发的流行性感冒、肠胃病等,也会导致患者身体的抵抗力下降,继而诱发肝病。
有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一到春天就特别容易出血。这是由于春天比较温暖,阳气升发太过,气血运行失常造成的。中医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多属于湿热疫毒之邪侵犯肝体,肝气郁滞,波及营血。慢性肝炎或者肝硬化甚至肝癌,中医在治病的时候很注意舒肝理气,活血化淤,如果不注意养肝,就会肝气淤滞,血液就会运行不畅,肝硬化也会进展,肝病加重。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脂肪肝以饮食不节、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为诱因,以气滞于内、肝络阻塞、脾失健运、痰浊内壅、气血痰瘀互结于胁下而为病。
春季如何养肝?
季节是外部的特点,春天的季节变换特点是大自然由阴转阳,阳气开始升发,万物萌发,这是外部的共性。不过,个人的体质有偏差,这是本身的体质。春季养肝顺应天气,还要配合自己的体质,因人而异。
肝属木,主升发,春季养肝能养血疏肝理气,但养肝也要辩证施治,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益处。中医精髓是因人而异,辩证施治,根据各人的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并不是绝对说一到春天就是养阳。
中医最基本的理论是阴阳学说,春天开始回暖,从阴转阳的变化,但不是全部都是阳,乍寒还暖,人体阳气开始升发。阴和阳是平衡状态,如果阴不足,阳就显得亢奋,由于阴虚导致阳亢。
如果阴虚,自然界阳气生发的时候,要养阴柔肝,吃莲子、百合,健脾补肾,起到养肝的作用。阳虚体质的人,表现为面色淡白,比一般人怕冷,手脚经常是冰凉的。适宜鹌鹑、韭菜、生姜等,这些食物辛温行气,助阳升发。肝气太强又容易克脾胃,出现肝脾不和或者肝胃不和等消化疾病的症状,这类人适宜多吃疏肝理气健脾如山药、莲子等中药汤类,可改善肝郁脾虚的症状。
哪些食物最养肝?
韭菜,百合,莲子都适合养肝,前提是适应体质,不能一刀切。在中医学中,将人体分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血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淤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体质。除平和质外,其余8种体质都属于偏颇体质。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人非常适合在春季利用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按照春季养肝的原则进行特别的饮食调理,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疏肝才能解郁。俗话说:青入肝。春天那些新鲜上市的绿叶蔬菜恰好正对肝气郁结者的胃口,例如,韭菜、菠菜、枸杞叶这些时鲜菜有利于肝气升发舒畅,可以选择食用。
韭菜性味甘、辛、性温、无毒。在《本草纲目》中,韭菜的功效是:“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韭菜煮汁饮,能止消咳盗汗。韭籽补肝及命门,治小便频数,遗尿。”其丰富的纤维素含量比大葱和芹菜都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同时又能减少对胆固醇的吸收,起到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
虚寒体质阴气比较盛,借春季把阳气养上来。韭菜适合湿寒体质,韭菜炒蛋、虾仁炒韭菜,春季适当吃多点,适应这个季节助长阳气。不过,韭菜虽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不是人人都适合。《本草纲目》就曾记载:“韭菜多食则神昏目暗,酒后尤忌”。有阳亢及热性病症的人,本来就旺,不宜食用韭菜,要养阴柔肝,防止阳热过盛,达到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本文内容来自《食经》杂志,记者袁秀贤,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