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系统共有3个项目喜获奖励,医院石印玉领衔的项目“石氏伤科筋骨病损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医院胡鸿毅领衔的项目“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创新和机制研究”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医院慕永平领衔的项目“一贯煎治疗肝硬化肝肾阴虚证方-证病理学基础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次通过上海市教委推荐的市属高校项目中共有5个项目获奖,我校获得其中3项,是获奖数量最多的市属高校。
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获奖项目
●项目名称
石氏伤科筋骨病损诊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
●完成人
石印玉,石瑛,郭海玲,曹月龙,墙世发,庞坚,王翔,赵咏芳,陈元川,关斌,郑昱新,陈博,杜炯,詹红生,吴玉云
项目简介
“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流派,曾为中医骨伤学科现代化与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石印玉教授承前启后,在筋骨病损诊治方面具有深厚积淀。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已成为困扰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随社会老龄化呈高发趋势;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项目组发掘整理“石氏伤科”文献数据,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进展,提出“气血并重,以气为主;顾及兼邪,风寒痰湿;治伤识人,调摄全身;筋骨并重,骨正筋柔”的筋骨病损诊治原则总纲,以上述严重影响国民健康水平的骨伤疾病为攻关重点,探索防治共性规律,构建筋骨病损诊治技术体系,取得下述创新成果:
1.在石印玉教授“补肾方”基础上,合作研制抗骨质疏松症新药“芪骨胶囊”获新药证书(国药证字Z)。并通过体内研究发现补肾方可以改善骨质疏松动物的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能,并抑制骨吸收,其中补肾组分促骨形成作用明显优于滋肾阴组分;体外研究发现,方中黄芪、淫羊藿和骨碎补均具促进成骨细胞成骨的作用;确认有效部位淫羊藿苷能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增殖与成骨功能,为起效的物质基础之一。
2.通过“病、证、症结合”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局部辨证层面,证实膝骨关节炎疼痛程度与辨证证型相关,膝部压痛点分布与解剖结构相关;整体辨证层面,将舌象参数与关节局部病性证素结合分析,发现中根部区域舌象与寒湿痹阻型骨关节炎的关联规律;创建了一种图像化评估膝痛部位的新方法;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了石氏特色制剂抗骨增生合剂、复方紫荆消伤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制定“石氏伤科膝骨关节炎特色诊疗方案”,并验证该诊治方案较传统方案的临床优效性。
3.在石印玉教授“筋伤多宜针药并用,手法次之”观点指导下,通过临床试验逐项验证石氏伤科传统的熏洗、敷贴、手法、针药结合等疗法对于急性踝关节扭伤(早、中期)和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的研究,通过累计例病例研究证实石氏伤科外治疗法可改善踝关节扭伤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且安全性良好,形成了踝关节扭伤“宜针灸、药物、手法并重,分期论治”的治疗新理论。
项目组共发表学术论文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4篇,他引次。专利授权3项,培养硕士75名,博士19名。连续11年举办“石氏伤科诊疗技术”主题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培训学员人,接收全国进修医生人。主编《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等7部国家级教材。建立“石氏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