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无论是流行病学还是发病机制其都与肥胖关系密切。然而,近日发表在欧洲胃肠病学协会官方杂志GUT(IF:18.)的一项研究显示,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也会发生肝脏和肝外并发症,提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后评估中代谢表型比体质量指数的临床分型更为重要。为此,NatureReview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IF:29.)编辑部邀请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小儿消化与营养重点实验室范建高教授就此项临床研究的重要发现撰写评论。年3月1日NatureReview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杂志在线发表任天羿博士后和范建高教授的论文。本文翻译这篇论文的精彩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肝脏慢性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世界范围内都造成了极大的健康负担。过去的20年里,在现代社会的营养过度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影响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肥胖人群迅速增加。有趣的是,如果仅仅依据体质量指数判断胖瘦,很大一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并不肥胖,甚至偏瘦(非肥胖和瘦型成人在亚洲的诊断标准为体质量指数分别小于25kg/m2和<23kg/m2,而在亚洲以外地区是指分别小于<30kg/m2和<25kg/m2)。这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体质量指数诊断的肥胖之间的关联需要被更好的阐明。
瘦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始于亚洲,得益于近30余年社会的快速转型,该类研究在过去的几年里迅速发展,同时也引起西方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