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都医科医院肝病中心的JidongJia教授指出,抗病毒治疗可以逆转乙肝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但目前用于评估纤维化及其逆转的病理标准主要集中在评估纤维化的严重程度,而非动态变化。
为此,中国学者提出了评估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分类方法,即P-I-R分类。该分类根据不同纤维间隔所占比例,将肝纤维化分为三种类型:进展为主型(Predominantlyprogressive),逆转为主型(Predominantlyregressive)和不确定型(Indeterminate)。
Jia教授指出,进展为主型表现为大部分纤维间隔(>50%)较宽、胶原排列疏松、含较多的炎症细胞;逆转为主型表现为大部分纤维间隔(>50%)纤细(伴/不伴间隔断裂)、胶原排列紧密、炎症细胞较少;不确定型表现为两种类型的间隔比例相当。
研究人员利用此分类标准对来自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71对Ishakp评分≥3期的肝脏穿刺活检样本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治疗前进展为主型、不确定型和逆转为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8%、29%和13%,三种类型间转氨酶、HBVDNA和肝脏弹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相应比例变为11%、11%和78%。值得注意的是,在55例治疗后P-I-R评分为逆转为主型的患者中,29例(53%)至少在Ishak同期内纤维化改善,更有意思的是,25例(45%)患者的Laennec评分、胶原面积和肝脏弹性均有所下降,提示P-I-R有助于评估治疗前后Ishak同期内纤维化的缓解状况。
Jia教授认为,这种新型P-I-R分类方法,不仅为评估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依据,也有助于评估治疗前后Ishak同期内好转,进一步拓展了肝纤维化逆转的定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