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水治疗经验介绍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故在肝病治疗中,古今医家均非常重视固护脾胃之气。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而,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云:“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提出:“人,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指出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

在临床中强调注重人体内在因素,重视气血化生之源、运化水湿之枢纽的后天之本——脾胃功能。不仅在肝病的治疗中,提出了“调理肝、脾、肾,中州要当先”的治则,在各科杂病的辨证施治中也极为重视健脾运化,以固“后天之本”。治疗一些危重疾病,如肝癌,强调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而不宜予以破血消癓之品以及苦寒伤胃之剂,认为注意调理脾胃,此乃“有胃气有生也”。在临床上,应首辨邪正虚实。

      

早期肝硬化的治疗

对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之病机,气虚血滞是早期肝硬化之本,湿热毒邪稽留血分是标。所以在治疗上,应以补气活血,养血柔肝为基础,以益气健脾治疗中州为关键,中州运化,后天得养,水谷充沛,五脏六腑得充。同时,在治疗中重视健脾化痰,以清除余邪。

在肝硬化晚期(肝硬化失代偿期)阶段,本病有痰、瘀、腹水等邪实的一面,又有肝、脾、肾虚损、气血大亏的一面。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夹杂。但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因此,在治疗上以扶正为本,逐水为标,以扶正为常法,逐水为权变。水的代谢,因“其源在脾”,故要在中焦上下功夫。气为血帅,气旺血生,气帅血行。肝硬化晚期恶血久蓄,正气大伤,血失其帅。故应补气扶正,健脾化痰,以平和之品行血利水,再加以软坚柔肝之品,以求全面之效。见水不治水,见血不治血,气旺中州运,无形胜有形,健运脾胃,以无形之气而胜有形之邪。

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方:生黄芪5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茵陈3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茯苓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泽兰20克,香附10克,藕节10克,车前子15克,木瓜10克,厚朴15克,生姜3克,大腹皮10克,丹参15克。

方中以当归补血汤为君,二芍、泽兰、丹参、香附、藕节佐之。君药中重用生黄芪,补气扶正以帅血行,更能走皮肤之湿而消肿,可重用30克~克。二芍味酸入肝,凉血活血,为缓急止痛养肝之要药。丹参功同四物,能养能行。泽兰善通肝脾之血脉,活血不伤正,养血不滋腻,胎前产后均可应用,药力在中焦,横向运行,与桃仁、红花不同。香附、藕节为血中气药,气血兼行,藕节还兼有开胃之长。臣药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杏仁、橘红、木瓜、厚朴、腹皮、茵陈、车前子为佐。杏仁、橘红辛开苦降,醒脾开胃,通利三焦,化痰和中。木瓜味酸,调胃不伤脾,舒肝不伤气,柔肝止痛,为调和肝胃之要药。厚朴、腹皮行气利水而消胀。茵陈、车前子清热祛湿,利水消肿而不伤阴,有黄疸无黄疸均可使用,少佐生姜辛温醒脾,为方中之使药。

此方药性力求平和,无峻猛之品,立意于“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方中包括了补气养血扶正、行气活血、健脾利湿、清热化痰、利水消肿等诸法,临证加减化裁,用之得心应手。

我在腹水治疗中强调黄芪的作用,在中医学中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芪多糖有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能增强NK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免疫杀伤作用;黄芪皂甙具有抗肝损伤作用,能减轻肝中毒引起的病变。同时黄芪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抗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黄芪益气升阳的作用,可改善血液流变,改善肝脏血液循环,并有一定的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黄芪还能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抑制间质胶原细胞合成,促进细胞免疫,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加,增强人体免疫,防止肝糖原减少,从而达到保肝的作用。黄芪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也值得肯定,能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总之,肝之为病,治脾为先,对于后世在治疗肝病时的免疫调节、增强免疫力、预防肝纤维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男,45岁,工人。年6月8日初诊

主诉:乙肝病毒携带15年,肝硬化2年,近1月腹胀、尿少、尿黄、乏力。

现病史:发现乙肝肝硬化2年,饮酒史20余年,于两年前因乏力、尿黄,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腹水在我院住院,保肝利尿对症治疗2月,腹水消失,黄疸减轻,肝功能好转出院。以后因腹水再次住院。于.6.8来诊,自觉腹胀、尿少、尿黄、乏力、大便溏软1月,化验肝功能异常,A/G,28.0/34.6g/L、ALT53.7u/l、AST64.2u/l、.TBIL44.7umol/L、乙肝五项“1、4、5”阳性,HBV-DNA,肝胆B超,肝硬化、腹水形成、脾大。查体、神志清楚、面色黎黑,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可见肝掌,腹部胀大如鼓,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暗红胖大,舌中裂纹,苔薄润,脉沉弦缓。诊为鼓胀,证属湿热余邪未尽,脾虚不运,湿、热、痰、瘀阻络,水湿内停。治以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为法。处方:茵陈30g(后下)、茯苓30g、白术15g、泽泻30g、猪苓15g、肉桂10g、车前子20g、瓜蒌皮30g、葶苈子10g、防己15g、生黄芪30g、生牡蛎30g(先煎)、炙鳖甲15g(先煎)、莪术15g、泽兰30g、莱菔子20g、炙甘草10g、冬瓜皮30g,配合小剂量利尿剂呋塞米20mg1/日,螺内酯40mg1/日,守方加减治疗3月,患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A/G36.5/31.9、AG33.3、AST58.1、Tbil25.8、γ-GT50.4、AKP97.4,以后患者坚持服药2年,定期化验检查,随访4年,肝功能稳定,未再出现腹水,也未再住院。

分析: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中医“鼓胀”范畴,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是临床上的难治之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我国,乙肝病毒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主要原因,其腹水形成的病理机制为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淋巴液生成过多,继发性醛固酮增多、抗利尿激素增多,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感染诱发等都可以引起水钠过量潴留,腹水形成。而中医认为其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结、水饮停于腹中。正如古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说:“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不要攻伐过猛,而应针对病机,标本兼顾,顾护脾胃。该患者慢性乙型肝炎多年迁延日久,加之既往长期饮酒史,加重肝脏损伤而发展为肝硬化。中医辩证为脾虚湿盛,在治疗上以益气健脾利湿为主,方以五苓散加生黄芪、防己益气健脾,化气行水。中医认为,“湿热疫毒”是乙型肝炎反复不愈,进展为肝硬化的一个重要病因,湿热余邪贯穿于慢性肝炎病程的始终,故加茵陈、车前子清热利湿;根据“治水先治气,气行水自制”,“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的原则,加生黄芪、莱菔子、莪术、泽兰、生牡蛎、炙鳖甲等,补气、行气、活血、软坚以促血行,血行则水化;另加瓜蒌、葶苈子宣肺化痰通络,以开水之上源。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之功。

          其他疗法

内病外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中医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也积极探索肝硬化腹水的外治方法。一,甘遂、防已、槟榔、沉香、桂枝共研细末调匀,与鲜葱白捣融成膏,置于肚脐治疗肝硬化腹水每日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麝香、冰片、大田螺捣烂外敷脐孔,发挥其行水消胀作用,疗效显著。三,报道中药合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硬化重度腹水,中药采用健脾利水汤剂,腹腔内注射多巴胺、速尿、丁胺卡那霉素等,视病情轻重及尿量决定服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亦有对腹水合并昏迷者应用大黄灌肠法,取其釜底抽薪作用;合并食道静脉出血者及时插三腔管并用大黄煎液胃管注入等方法,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在针灸、食疗等方面亦有不少探索。

作者简介:张兆锦为家族第六代中医传人,习医十余年,遥承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范中林,卢崇汉等火神派医家,现跟从甘肃省名老中医薛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临床工作,在学术上一直从事医圣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临床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及儿科杂病,尤对脾胃病、肠道疾病、肝胆病、心脏病、糖尿病、发热性疾病、咳喘、痛风、失眠、皮肤痒疹及妇科月经不调、带下病、小儿发热、厌食、消化不良等疾病有独特疗效。

擅长疾病:脾胃病,肠道疾病,肝胆病,心脏病,糖尿病,发热性疾病,咳喘,痛风,失眠,皮肤痒疹,妇科月经不调,风湿类疾病,带下病,小儿发热,厌食,消化不良等疾病。

青杏微医

联系我们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
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jyjggw.com /gxwhyy/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