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查有多项结果,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今天,我们就医院一起看看那些结果都代表什么意义吧,不要再对着结果“肝”着急了!1、谷丙转氨酶(ALT)ALT(正常参考值为0-40U/L)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以肝细胞胞质最多,其次是肾脏、心肌和骨骼肌。在各种急慢性肝脏疾病中(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肝硬化等),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等,ALT大量释放入血中。正常人肝细胞中ALT的浓度大约为血液的-倍。因此,ALT升高能敏感的反应肝脏的损伤。一般来说,ALT升高2倍以上具有临床意义。2、谷草转氨酶(AST)AST(正常参考值为0-40U/L)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在肝细胞中,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正常人血清中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或心肌细胞受损时,由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AST释放入血浆,致使血清中转氨酶活性升高。当出现心肌损伤、酒精性肝病、各种原因所致的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可出现AST明显升高的情况,其升高幅度可超过ALT的升高幅度。肝病时最先损伤肝细胞胞质,随着病情加重,肝细胞线粒体亦受损,此时出现AST明显升高,往往AST/ALT>1。一般来说,AST升高2倍以上具有临床意义。3、碱性磷酸酶(ALP)ALP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1-2倍。妊娠期可有轻度升高。各种肝脏疾病、骨病、甲亢、甲减、心衰、淋巴瘤、感染、其他恶性肿瘤等均可出现ALP升高。4、谷氨酰转肽酶(r-GGT)r-GGT主要存在肝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肾脏、肝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GGT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除肝病可引起r-GGT升高外,胰腺炎、胰腺肿瘤、心肌梗塞、前列腺肿瘤等也可引起r-GGT升高。临床上,一般将ALP和r-GGT结合起来,综合判断。这两个酶均明显升高者主要见于胆管损伤和肝内外胆汁淤积,亦可见于占位性病变。单纯ALP升高时应先考虑肝脏以外的其他疾病所致。而单纯r-GGT升高,可见于长期大量饮酒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服用某些药物者(如异烟肼、阿托伐他汀等)。5、总胆红素(TBIL)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不溶于水,在肝脏中经酶代谢后生成的结合胆红素才可溶于水。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0-17.1umol/L)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的程度。一般17.1<TBIL<34.2umol/L称为隐性黄疸。TBIL升高常见于肝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胆石症、胰头癌、溶血性黄疸等疾病。6、间接胆红素(IBIL)IBIL又称非结合胆红素,即不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血清IBIL升高主要与各种溶血疾病有关,过多红细胞破坏后,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大量血红蛋白被转变成间接胆红素。其浓度反映肝细胞的转化功能和红细胞的分解状态。7、直接胆红素(DBIL)DBIL是由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受肝内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的。DBil增高主要由胆汁淤积所致,可见于各种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若肝功能提示IBIL升高为主,需首先考虑造血系统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常见新生儿黄疸、巨幼贫、ABO溶血等)。若DBIL升高为主,则应考虑肝内外胆汁淤积的可能。有人提出根据DBIL/TBIL的比值来判断黄疸的来源,其值<0.2,考虑溶血性黄疸可能;DBIL/TBIL比值在0.3-0.5考虑肝细胞性黄疸可能;而比值达到0.5以上,考虑梗阻性黄疸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单纯依靠上述比值并不靠谱,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时,DBIL/TBIL比值可远>0.5。8、总胆汁酸(TBA)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及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进食、过量饮酒等会导致其一过性增高。临床上TBA>10umol/L时通常提示存在胆汁淤积的情况,可见于肝内/肝外胆汁淤积。9、总蛋白(TP)总蛋白(TP),可分为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两类,在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反应的是肝脏的合成功能。ALB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维持机体营养与渗透压。TP升高可见于炎症、肿瘤、血液浓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TP降低则见于各种消耗性疾病,如肿瘤、结核、甲亢等。也可见于营养不良、蛋白丢失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等。正常人ALB/GLB,即A/G比值大于1。在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后期,A/G比倒置,即A/G<1,通常提示肝功能损伤明显。10、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B)ALB的唯一来源为肝脏。ALB和PAB下降均能反应肝脏的合成功能不足。在肝病时,PAB的变化比ALB更早、更敏感,这与其血浆半衰期有关。PAB半衰期平均1.9天,而ALB为21天。有报道表明,在病毒性肝炎中,有30%患者ALB正常而PAB降低,多数患者血清PAB下降超过50%,且在肝细胞损伤严重的病例PAB始终处于低值。11、胆碱酯酶(CHE)CHE是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标志物之一,病毒性肝病患者肝细胞变性坏死越严重,合成的CHE越少,CHE活力下降越明显。有报道表明,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CHE合成明显下降。总之,一份肝功能结果的判断并不是单纯看某一个指标,也不是某一个指标异常就一定提示存在肝病,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病史才能做出正确的解读。参考资料[1]林三仁.消化内科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79-82[2]李继恩.例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13(z1):14-15.[3]王军.血清肝纤四项检查在诊断肝纤维化程度中的作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10(30):1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医院邓葵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jyjggw.com
/gxwhyy/1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