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口服DAA获得SVR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管理建议
经口服DAA获得SVR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管理建议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经血液途径感染的疾病,全球有不少于1.7亿人受HCV的影响,同时丙型肝炎还与肝纤维化及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经完整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方法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总体获得率高于90%)。获得SVR后,机体发生肝纤维化、肝细胞变性的风险降低,肝移植的必要性减小。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即使获得了SVR,也存在发展为肝纤维化、肝衰竭和肝癌甚至死亡的可能。目前指导临床医生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管理的证据还很有限。本临床实践指南旨在为经口服DAA获得SVR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提供临床管理建议。1背景目前DAA已逐步取代IFN类药物用于消灭基因1~6型HCV。在使用IFN治疗的背景下,SVR是指经抗病毒治疗24周后,经高精定量不能检测到HCVRNA(SVR24),而目前更倾向于指在治疗12周后不能检测到HCVRNA(SVR12),且观察发现只有不到1%的患者在获得SVR后出现复发。由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人数越来越多,对患者的临床管理至关重要,要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经IFN治疗后,患者肝病相关病死率、肝移植率、曲张静脉出血和肝癌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现已证实,如果关键致病因素得以控制,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情况是可以好转的。但危险性的降低也只是相对的,因为部分患者在获得SVR前就存在肝功能受损,因此实时监测很有必要,可以降低肝衰竭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合并重度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患者,应对其肝癌发生的可能进行密切监测。本文将围绕对已获得SVR的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管理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建议1:SVR是指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完整的口服DAA治疗12周后,高精定量仍然不能检测到HCVRNA。建议2:在抗病毒治疗结束48周后需常规证实是否获得SVR。治疗结束后24周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检测HCVRNA。建议3: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在治疗结束48周后测HCVRNA可用于评估病毒近期复发的价值;但建议对存在再感染风险的患者定期检测HCVRNA。
建议4:对所有肝纤维化3期(S3)或治疗前合并肝硬化的已获得SVR的患者监测肝癌发生的可能,可通过肝脏影像学及测定血清AFP的方法来检测,每年2次,并长期监测。
建议5:不建议对已获得SVR的S0~S2期的患者进行肝癌监测。建议6:目前不建议对即刻获得SVR的患者加强肝癌筛查频率。建议7:对于合并肝硬化患者,无论是否获得SVR,均需初步内镜检查以筛查食管静脉曲张。建议8:对于获得SVR合并肝硬化患者,若初步内镜筛查示无或合并轻度曲张静脉,推荐治疗后2~3年进行胃镜检查。建议9:对获得SVR2~3年后胃镜未发现静脉曲张的患者,如果不存在使肝硬化加重的危险因素则可根据个体情况考虑不再进行内镜筛查。建议10:用肝脏弹性成像等无创途径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来监测肝纤维化好转或进展,以此指导临床管理,但不能改变对肝癌的监测频率。建议11:已获得SVR的患者应注意包括酒精、脂肪肝和其他肝毒性物质对肝脏的损伤,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肝纤维化的进一步发展,可通过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来评估。
2获得SVR12后检测HCVRNA
DAA试验证实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结束12周后即可获得SVR,此时即使采用高精度的PCR试验(PCR试验可探测到浓度<12IU/ml的水平)也无法再检测到HCVRNA,因此SVR12取代了SVR24成为重要标准。SVR12标准的确立是因为在治疗12周后疾病复发的情况很少见,同时将SVR24转变为SVR12也有利于缩短试验的时间间隔,从而推动此研究领域的发展。目前在获得SVR12以后发生近期复发的情况已不常见,而且复发率(<1%)甚至低于IFN治疗后的复发率。在一个对长期疗效的初步报道中,1850例接受了“雷迪帕韦/索非布韦”治疗的患者在第12~24周内无1例出现复发。因此,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及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指出,患者没有必要在获得SVR12后进行过多的关于HCVRNA的测定,对治疗前肝纤维化Metavir评分为F2~F4级的患者甚至不必进行后续的跟踪监测。然而最近的数据显示,疾病也可以后期复发。在用“帕利普韦/利托那韦/奥比他韦及达沙布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一项研究中,治疗后达到SVR12的1054例患者中有5例(5%)抗病毒治疗失败,这5例中有4例为复发(3例在24周后出现,1例在48周后出现),另1例则为再感染。所有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情况都见于基因1a型患者。在另一项对3004例患者进行索非布韦治疗的研究中,所有患者都成功达到了SVR24,但却有12例在随访的24周内再次检测到了HCVRNA。通过对HCVNS5B非结构蛋白序列全长或片段的系统分析后发现,这12例中有7例为再感染,其余5例(占总样本量的0-2%)发生了同种病毒的后期复发。虽然后期复发的风险很低,但临床医生们也许会认为不应该在SVR12后就停止检测HCVRNA,而且最好在结束治疗24周和(或)48周后再次检测HCVRNA,这个时间比欧洲肝病学会指南推荐的检测时间要更晚。通过病毒测序法发现,先前的试验中出现过IFN治疗后的最近6~8年内复发的案例,而目前在DAA试验中还没有这种情况发生,毕竟DAA试验中的疾病复发率极低,如果这种情况在DAA试验也存在,那么应该对病毒复发的可能进行长期监测。
3在获得SVR后实时监测肝癌发生的可能
包括Meta分析在内的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经IFN治疗获得SVR后其肝癌发生风险降低。通过对总样本量超过2.5万人的12份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在已获得SVR的患者中肝癌发生率为1.5%,而未获得SVR的患者中则为6.2%。对530例重度肝纤维化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平均8.4年的远期疗效随访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已获得SVR的患者10年内肝癌发生率为5.1%,而没有获得SVR的患者高达21.8%。观察得出,获得SVR的患者其肝病相关病死率以及需要肝移植和出现肝衰竭概率较没有获得SVR的患者低了10倍。与病死率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高龄、HCV基因3型、较高的Ishak肝纤维化评分、糖尿病和酗酒。对获得SVR的患者,也有在治疗结束5年后发展为肝癌的案例。对562例经过IFN疗法获得SVR的患者进行平均4.8(1~20.5)年的随访观察发现,5年内肝癌发病率为3.1%,10年发病率为10.1%,15年发病率为15.9%;相比之下,对没有获得SVR的351例患者,其5年内肝癌发病率为15.8%,10年发病率为35.5%,15年发病率为42.3%。此研究中,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肝纤维化F2~F4级、接受IFN治疗的年龄≥50岁、酒精摄入量≥30g/dAFP≥8ng/ml。日本进行的另一项对1094例经过IFN治疗而获得SVR的患者随访发现,治疗结束后5、10及15年肝癌的发生率分别为4%、6%及12%,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60岁、男性、肝纤维化F3~F4级以及获得SVR一年以后血清AFP≥10ng/ml。晚期发生肝癌(获得SVR超过5年)的现象在西方的文献中也有记载,目前没有可靠证据证明肝癌的发生具有地理差异性。美国退伍老兵管理局对10817例获得SVR的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每年已获得SVR的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的发病率为1.39%,其中主要危险因素有:接受治疗的年龄>55岁、糖尿病、HCV基因3型、饮酒以及拉丁人种。尽管目前从随机试验中获得的数据有限,然而现有的证据和临床经验表明,对肝癌进行实时监测有利于降低病死率,所以不论患者是否获得SVR,都建议每6个月监测一次AFP及影像学。关于肝细胞癌的AASLD指南以及AASLD/IDSA丙型肝炎指南均推荐超声作为监测肝癌的影像学检查。相较于超声,CT和MRI对微小肝癌更具灵敏性,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应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去权衡对比增强的截面成像研究(比如螺旋CT扫描或MRI)的利弊,从而做出细致全面的考虑,尤其是对肥胖患者、损伤尚不明确和超声无法充分显示肝脏软组织的情况。MRI除费用较CT高昂外,在避免电离辐射方面却较CT有明显优势。
虽然肝硬化患者发展为HCV相关肝癌的危险性最高,但肝脏桥接纤维化患者也可发展为肝癌。可能与肝活组织检查采样的缺乏有关,也可能患者直接从起初的肝纤维化F3级进展为肝硬化。根据目前有关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癌可能的证据,建议肝纤维化F3级患者参照肝硬化患者一同进行肝癌的监测(肝脏超声检查±AFP检测,每年2次)。
4晚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是否在获得SVR后就不存在发展为肝癌的风险
在判断患者获得SVR后是否应该行肝癌危险性的筛查时,分辨肝脏中度纤维化(F0~F2级)和重度纤维化(F3~F4级)并不容易。Yamashita等对562例已获得SVR的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平均4.8年的随访发现,在最后发展为肝癌的患者中有42%经活组织检查发现处于F2级。其另一项对肝纤维化F1~F2级的患者发展为肝癌的报道也与前面的试验结果相近,虽然这部分患者在10~20年内发展为肝癌的几率要比肝纤维化F3~F4级的患者低很多。目前还不能确定合并其他肝脏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是否会导致已获得SVR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加重。在欧美关于轻、中度肝纤维化患者和已获得SVR的患者发展为肝癌的报道很少。在一项研究中,5例已获得SVR的没有合并肝硬化的丙型肝炎患者最后发展为肝癌(其中有2例为肝纤维化F2级,1例为F2~F3级,2例为F3级),这5例中有1例在发现肝癌时已合并肝硬化;除1例是在治疗后68个月发现肝癌,其余均在治疗后27个月即确诊。另一项对结束治疗3~7年即发展为肝癌的5例患者的研究发现,有3例起初没有合并肝硬化(样本中F0、F2及F3级各1例、肝硬化患者2例),而起初为肝纤维化F2级的患者在5年后诊断为肝癌,且已发展为肝纤维化F3级。El-Serag等研究显示,在100例获得SVR后发展成肝癌的患者中有42%是没有肝硬化基础的,其中11例APRI评分较低的患者提示有F0~F2级肝纤维化。
5能否中止对肝癌危险性的监测有证据表明,许多获得SVR的患者可实现肝硬化的好转,故而可推测,肝癌发生的可能性也许会逐渐降低到某个数值而最终无需再对其危险性进行监测。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肝硬化的好转可降低肝癌发生的可能。Mallet等对96例处于Child-PughA级的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9例(占总数的41%)经IFN治疗后获得了SVR,治疗结束17个月后行肝脏活组织检查,发现有18例(18%)患者从肝硬化F4级恢复到F0~F2级,通过平均118个月的长期随访发现,其中17例获得了SVR,肝硬化情况好转与无好转患者10年存活率分别为100%及74%;获得与未获得SVR患者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25%(14/57)及8%(3/39)。活组织检查发现在肝硬化情况有所好转的18例患者中,无1例发展成肝癌。另一项研究对已获得SVR的97例患者在治疗前及结束平均5.8年后分别行肝脏活组织检查,发现44例(45%)肝纤维化程度有所好转,6例(6%)进一步加重。肝纤维化程度加重的患者发展为肝癌的情况更为常见(加重与无加重患者5年内肝癌发病率分别为33%与4%)。这些研究提示对获得SVR的患者无需常规进行的患者的术前评估等。但目前尚无证据支持这种监测方式的广泛开展,对患者采用无创的肝纤维化评估应做到个体化,且注意评估其精确度、预测价值和适用范围。
肝脏活组织检查,但肝纤维化程度好转也不应中止对肝癌发生可能的监测。肝脏硬度值的测定在丙型肝炎的管理中发挥着日趋显著的作用,最常见的测定手段是瞬时弹性成像(TE)或其他切变波技术。目前只有很少的研究对非IFN治疗后TE值变化进行评估,其中一项研究发现非IFN治疗的TE值的变化情况与接受IFN治疗的患者的变化程度相似,这部分患者从一开始就接受IFN治疗并持续24周,但对于IFN使用24周后额外的TE值的改善并无统计学差异。起初肝纤维化程度在F0~F3级的患者在获得长期的SVR后其纤维化程度改善情况较获得短期的SVR者更明显,而肝纤维化起初即为F4级的患者其纤维化程度则无明显改善。D′Ambrosio等对33例经过IFN治疗而获得SVR的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有20例患者经肝脏活组织检查发现其肝硬化程度好转,其中有19例(95%)的TE值<12kPa;而肝硬化情况无好转的13例患者中只有5例(38%)的TE值<12kPa,弹性成像对F4级肝纤维化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1%与95%。Sultanik等研究341例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中,有45例(13%)获得了SVR,而且在获得SVR的患者中有3/4的患者TE值<12.5kPa。在4例合并肝癌的患者中,有2例在获得SVR后TE值<12kPa。因此研究者们建议采用肝硬度值来跟踪测定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恢复情况。台湾开展的一项针对278例已获得平均7.6年SVR患者的研究发现,TE值>12kPa的患者发展成肝癌的风险更高,但不能忽视TE值<12kPa的患者也可能发展为肝癌。血清标志物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研究发现血清Forns指数、FIB-4和APRI值可能对治疗后肝癌的发生有一定预警作用,但尚需进一步验证。
6筛查和预防静脉曲张研究表明SVR能够缓解或降低门静脉高压,特别是对Child-PughA级肝硬化患者。临床研究发现,经过IFN疗法获得SVR后,产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风险会显著降低。Bruno等对218例起初无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研究,受试者每3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并且平均随访11年,发现获得SVR、无效及接受治疗患者进展率分别为0(0/34)、39%(45/115)及32%(22/69)。对4例患者的肝静脉压力梯度进行监测,发现均有10mmHg范围内的降低。另一项对127例接受IFN治疗的Child-PughA级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获得SVR的62例患者中有57例起初无静脉曲张病史,经过平均68个月的随访发现只有2例(3%)最后发展为静脉曲张,起初即有轻微的静脉曲张病史的5例患者中有1例(20%)静脉曲张程度加重。但起初没有静脉曲张病史的53例患者由于没有接受IFN治疗,在平均随访57个月后有8例(15%)出现静脉曲张,起初即有轻微的静脉曲张病史的12例患者中有2例(16%)程度进一步加重。Mallet等对接受IFN治疗的96例Child-PughA级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研究,39例获得SVR患者中有18例通过肝脏活组织检查发现其肝硬化程度有所好转;获得与未获得SVR患者曲张静脉破裂发生率分别为2.6%(1/39)与11%(6/57);肝硬化程度改善与未改善患者曲张静脉破裂发生率分别为0(0/18)与9%(7/78)。Marco等对444例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研究进行分组,阶段1组没有静脉曲张(218例),阶段2组起初即患有轻微的静脉曲张(226例)。受试者已接受了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平均随访7.6(1~12.6)年。结果发现阶段1组内获得SVR的患者发展为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显著小于同组内没有获得SVR的患者。而在阶段2组中,获得SVR后患者后期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下降。根据相关文献对预防曲张静脉出血建议如下:(1)早期筛查。治疗结束2~3年后行内镜检查,若无静脉曲张以及没有其他肝脏疾病的进展则无需进一步筛查;(2)胃镜发现静脉曲张程度轻且无需治疗者,2~3年后行内镜检查,若静脉曲张情况稳定或减轻则无需进一步筛查;(3)已通过β受体阻滞剂及套扎对早期筛查中发现的静脉曲张进行初步预防者,6~12个月后再次筛查,若静脉曲张情况无进一步发展则继续治疗并在1~2年后再次筛查,若静脉曲张足够轻微且危险性低则可考虑中止治疗;(4)对失代偿的患者或既往有曲张静脉出血的患者应继续监测及治疗。
7是否应该常规监测重度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的恢复情况
获得SVR后,可通过无创检查判断是否可以中止对肝癌的筛查,检查结果可评估晚期肝脏疾病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还包括患者的肝脏功能改善情况、胃食管静脉曲张的监管情况、肝代谢药物的使用和剂量选择的情况、患者饮酒情况,以及对即将施行重大手术的患者的术前评估等。但目前尚无证据支持这种监测方式的广泛开展,对患者采用无创的肝纤维化评估应做到个体化,且注意评估其精确度、预测价值和适用范围。
8获得SVR后出现复发性肝癌研究发现,DAA方案治疗有效的患者接受肿瘤相关治疗后仍然有较高的肝癌复发率。在一项研究中,既往无肝癌病史的285例患者中有9例(3%)在经完整的口服DAA治疗后不到24周出现新发肿瘤,而在合并肝癌的59例患者中有17例(29%)在DAA治疗结束后即出现复发性肝癌,从变量分析的角度看,晚期肝硬化是对复发性肝癌的一种预警。另一项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在已行肝癌治疗后的58例患者中,有16例(28%)在DAA治疗结束后即迅速发展为复发性肝癌。由此可推测,SVR可导致包括内源性IFN在内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水平的下调,从而为潜在的恶性肿瘤的复发创造了有利条件。Pol等对3个独立艾滋病人群进行了研究,然而却没有发现其肝癌发生率显著增加的证据,从而推测这些患者可能已接受了肿瘤消融等治疗。同样,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表明,获得SVR的患者行肝癌早期消融或切除后,其肝癌复发率可下降。
9HCV的再感染在静脉注射毒品的人群中,HCV的感染十分流行。吸毒人员专门管理中心早已证实对此类患者予以IFN治疗的效果良好。最近一项的研究表明,运用grazoprevir/elbasvir药物双组合来治疗丙型肝炎后其SVR获得率高达97%。然而,系统分析表明,301例患者中有6例在结束治疗24周后出现再感染,其发生率为4.6/100人年(95%可信区间:1.7~10.0)。对已获得SVR的161例注射毒品的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接受治疗前及治疗后再次注射毒品的患者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10/94)和27%(10/37)。虽然再感染风险很明显,但注射毒品的患者很有必要接受治疗,这样既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又能减少丙型肝炎的社区传播。故而,对具有再感染风险的患者进行定期监测以及毒瘾控制的宣传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10对生活习惯的管理虽然许多已获得SVR的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并出现肝纤维化的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患者肝纤维化进一步加重甚至发展为肝癌。相关数据表明,获得SVR的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可持续高于一般人群。由于肝癌发生风险的持续存在,晚期肝纤维及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转氨酶水平的升高,因此,对所有已获得SVR的患者都应进行肝癌危险因素的评估,包括饮酒、吸毒、脂肪肝和糖尿病。饮酒是导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加重及发展为肝癌的影响因素。对已获得SVR的患者,酒精是影响总体病死率的一大因素,建议所有患者都不要大量饮酒,而且彻底戒酒对重度肝硬化及肝纤维化患者是很有必要且大有裨益的。糖尿病和脂肪肝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人群中检出率很高,同时也是导致患者在获得SVR后其肝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加重及发展为肝癌的危险因素。对合并糖尿病或脂肪肝且已获得SVR的丙型肝炎患者,应警惕相应的肝脏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坚持个体化的疾病管理以达到对体质量与血糖的良好控制。
11结论由于目前通过直接抗病毒治疗后获得SVR的丙型肝炎患者人数显著增加,所以临床医生应全面地认识到哪些人群需要进一步的疾病管理以及管理的标准、要素与持续时间。本文通过对专家评述中最新证据的搜集整理,提出了对获得SVR后患者的管理办法和意见。文中的大部分关于获得SVR患者的远期疗效的证据和经验论述来源于用IFN疗法进行的研究。虽然目前已经能够在经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建议,但也希望能够开展更多的关于非IFN疗法疗效的长期研究以进一步完善疾病管理的理念,而且还能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从而得到最佳的疾病管理方案。
指南目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和诊断的全球策略解读
年最新克罗恩病治疗指南
年最新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指南
ADA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最新指南推荐
儿童及成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治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版)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
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ESC和AHA/AHA/HFSA慢性心力衰竭新指南解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