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来源
完整的乙肝病毒(HBV)颗粒结构包括内层的核衣壳及外层的包膜,其中包膜由大、中、小三种外膜蛋白所组成。HBV侵入肝细胞后,在细胞质中脱去HBsAg,核衣壳进入感染细胞的胞核内,其中部分转化为cccDNA,它是HBV复制转录并翻译成HBsAg等病毒蛋白的模板。但cccDNA并不是HBsAg的唯一来源,宿主基因组中的HBVDNA整合片段同样可以产生HBsAg。因此,血清中HBsAg的定量水平可在部分反映cccDNA的转录情况,从而可用作疗效评价的临床指标。乙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的临床意义
自发性HBsAg清除在CHB感染自然史中很罕见,据报道世界范围内自发性HBsAg清除的年发生率为1%~2%。血清HBsAg清除率与感染时的年龄以及基线时HBVDNA和HBsAg的水平均有关。血清HBsAg清除对CHB患者十分重要,与HBsAg持续阳性的携带者相比,获得HBsAg清除者发生原发性肝癌(HCC)的风险显著降低。HBsAg能够干扰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抑制多种先天性免疫细胞的激活,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NK)的数目及杀伤能力,导致获得性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和功能耗竭,因此降低血清HBsAg水平能够恢复宿主的免疫系统,有助于乙肝的康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的现状
由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肝细胞内存在持续表达HBsAg的cccDNA和整合的HBVDNA,加上慢性HBV感染导致肝脏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彻底清除HBV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目前CHB主要抗病毒治疗方法包括α干扰素(IFNα)和核苷(酸)类似物(NAs),前者有免疫调节和直接抗病毒双重作用,后者则直接抑制病毒聚合酶的逆转录功能,两种疗法在清除HBsAg方面的疗效均有限。因此未来对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类药物的研发方向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