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hepaticcirrhosis)是由各种病因长期损害肝脏所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晚期可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肝硬化是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病,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并发症的死亡率高。
在大体形态上,肝脏早期肿大,晚期明显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弥漫性分布大小不均的结节和塌陷区。
在组织学上,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所取代假小叶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内含二三个中央静脉;假小叶内肝细胞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汇管区因结缔组织增生而明显增宽,并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根据结节形态将肝硬化分为3型:①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较一致,直径在3~5mm,最大不超过1cm。②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粗大不均,直径在1~3cm,最大可达5cm。③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肝内同时存在大、小结节两种病理形态。
本病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可潜伏3~5年或更长,患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症状轻微,少数重症肝炎者3~6个月便可发展为肝硬化临床上将肝硬化分成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但两期界限很难截然分开。
一、代偿期
症状较轻,往往缺乏特异性。食欲减退和乏力为早期突出表现,还可伴有恶心、腹胀、上腹不适或隐痛、轻微腹泻等,多呈间歇性出现,过度疲劳可诱发,休息或治疗可缓解。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偏硬,无或有轻度压痛。肝功能检査多数正常或轻度异常。
二、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的表现
1.全身表现一般状况较差,精神萎靡,消瘦,乏力,皮肤干枯,面色晦暗无光泽,伴色素沉着(肝病面容),可有夜盲、浮肿、舌炎、不规则低热等。
2.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甚至厌食,多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易腹泻,上述症状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胃肠道淤血水肿、消化吸收不良和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性黄疸。
3.出血倾向和贫血患者常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紫瘢,女性可有月经过多。出血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脾功能亢进、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等因素有关。肠道吸收障碍、脾功能亢进及出血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
剩余47%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