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定义流行病学和病因

一、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simplefatty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常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脂肪性肝病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病应属于中医“胁痛”“积聚”“肝胀”“肝癖”“肝著”“肥气”的范围。

二、流行病学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为20%~33%,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在15%左右。

三、病因病理

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是单独或共同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最常见的易感因素,被称为原发性因素。营养不良、胃肠道术后、全胃肠外营养、药物、工业毒物及环境因素也可导致本病,又被称为继发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根据其病理特征可分为单纯性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炎以及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3个阶段。

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肝小叶内>30%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以大泡性脂肪变性为主,根据脂肪变性在肝脏累及的范围可将脂肪性肝病分为轻、中、重三型。视野内30%~50%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者为轻度,50%~75%为中度,75%以上为重度。

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主要病理特征为在肝细胞大泡性或以大泡性为主的混合型脂肪变性的基础上,肝细胞气球样变,甚至伴肝细胞不同程度的坏死,小叶内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

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

根据肝腺泡3带纤维化、门静脉纤维化、桥接纤维化的程度和有无肝硬化,又将脂肪性肝纤维化分为4期。S1期为局限或广泛肝腺泡3区窦周纤维化。在S1期病变的基础上出现局灶性或广泛性门脉周围纤维化为S2期。在S2期病变的基础上出现局灶性或广泛桥接纤维化称为S3期。S4期为脂肪性肝硬化,即小结节性肝硬化,可见纤维隔从中央静脉向汇管区分割肝小叶,形成新的假小叶;根据纤维间隔是否存在界面性肝炎,可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当肝硬化发生后,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则减轻,甚至可完全消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jyjggw.com /gxwhcs/1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