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曙光膏方百年曙光膏方,护佑百岁人生

                            

慢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是我国的多发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的范畴,其病势缠绵,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患者在临床上往往经过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三个阶段,后期可能因各种并发症危及生命。

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虽然病位在肝,但多数患者表现出神疲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腹泻、面色萎黄、下肢水肿、慢性失血等一系列脾胃虚弱表现,由此可见,脾虚是慢性肝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治疗慢性肝病

首先考虑实脾

肝藏血,脾统血;肝主疏泄,脾胃主纳运,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血液方面以及疏泄与运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肝与脾在生理上互相影响:首先,肝为刚脏属木,脾为阴脏属土,五行中有“木克土”、“土侮木”之说。其次,肝和脾同居腹中膈下,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贯通。其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的运化有赖于肝之疏泄、胆汁分泌和排泄的正常。

在病理上,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横逆犯胃克脾,而形成肝胃不和及肝脾失调的病变。反之,若脾失健运,生湿蕴热,熏蒸肝胆,也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称为“土壅木郁”。

在血的方面,若脾虚生血不足,则肝无所藏而致肝血虚;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藏统失司,血溢脉外,而见多种血证。

治疗慢性肝病,不可只着眼于单纯治肝,而应首先考虑实脾。先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认为“肝病实脾”为上工之举,而“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徐大椿在《难经经释》中注:“补其脾气,则能御肝,不受克贼也”,明确地提出“肝病实脾”的治法,防其病邪深入传变。

肝病患者服膏方

应该注意这些事

按照四季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冬令进补,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冬季是封藏的季节,天气寒冷,食欲旺盛,营养物质容易吸收和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所以膏方以冬季服用为佳。

肝病患者的膏方,应以实脾为进补的基础。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气血化生有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气血濡养。健脾益气,扶助中州,恢复脾胃功能,可以更有效地保护肝细胞免于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或减缓肝细胞纤维化过程及调控提高免疫功能,截其传变。培土可使脾胃健旺;培土可以抑木,制约肝木太过,以安脾胃于未病之先;培土可复其元气,防止病情迁延,促进病情好转与恢复。

肝病患者的膏方,还当适当配合补肾。肾为后天之本,肾主藏精,为阴阳之根本,其所藏精气亦有赖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虚化源衰少,则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藏;肾虚阳气衰弱,则脾失温煦而运化失职。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晚期患者及老年患者,多存在肾气亏虚,适当配伍补肾药物,有助于扶助正气。在补益的同时,也要根据每个患者个人的病情、体质施以适当的祛邪药物(如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之品),以使患者在正气得到补益的同时,病邪得到祛除。但是祛邪之药不宜攻伐太过,损伤正气。祛邪一定是要建立在扶正的基础之上。

肝病患者的膏方,药味不宜过多,药不在多而在于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肝病患者肝脏代谢解毒功能减弱,因此遣方用药,必当谨慎辨证,用药慎之又慎。膏方通常要服用一个冬季,拟定膏方时也当注意配伍的寒热均衡。一般而言,补益药物性多偏温热,需要根据辨证,加用适当寒凉药物以制约其温热之性,使整个膏方趋于药性平和,适宜长期调养。

服用提醒

肝病患者服用膏方期间,当根据不同的辨证情况忌口。例如在阳虚畏寒怕冷,便溏时,应忌食生冷、鱼蟹食物;在阴虚怕热,大便干结时,应忌食辛辣、油炸食物。肝病患者绝对禁酒。另外,因为实脾的膏方多含人参等大补元气的药物,萝卜有破气之效,因此服用膏方时不宜进食生萝卜。

//中医内科膏方门诊//

东院

西院

注:姓名后标记*者为国医大师、市级及以上名中医;门诊时间后“△”表示单独开设的膏方门诊。

排班表仅供参考,具体时间以当日安排为准。

推荐点击:

医院膏方门诊预约已开启,专家排班看这里

医院膏方门诊即日起开启线上线下同步预约

原标题:《百年曙光膏方,护佑百岁人生——慢性肝病,膏方调理重在实脾》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jyjggw.com /gxwhzl/13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