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授权:摄图网
● ● ●“人生下半场,
拼的是健康!
在生命和健康面前,
其他事情无足轻重。
”近日,王福生院士团队在国际肝病学杂志(HepatologyInternational)发表的研究结果(预印本)显示,脐带干细胞显著改善了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肝功能及长期生存率。
未来,脐带来源的干细胞药物,将成为肝硬化的一种全新治疗方法。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到后期的一个阶段,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主要区分是有没有并发症。
肝脏是一个没有痛觉的器官,在代偿期难以诊断。当并发症开始出现,进入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就急速下滑,中位生存期从10-12年下降到2-4年。
Part1
干细胞与肝硬化
在过去的十年中,干细胞已成为肝硬化治疗的新选择。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干细胞输注可改善失代偿性肝硬化。骨髓干细胞
最早被使用的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项研究表明,输注自体骨髓干细胞可以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
脐血干细胞
年,HuiminTao与YafengLi等研究者,分析10项脐带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患者肝功能、生存质量均明显改善。
脐带干细胞
年,王福生院士团队发现,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患者腹水量明显减少,肝功能显著改善。
图片来源:新华网
王福生院士曾在接受医师报采访时表示:对于严重的肝脏疾病,特别是慢加急性肝衰竭,由于死亡率非常高,除肝移植外,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数年前,我们曾开展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结果显示提高了早、中期患者的生存率,促进了部分患者康复。
肝硬化患者,如得到及时、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包括生物治疗),可使患者疾病进展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甚至可能得到逆转。
不过,此前研究缺乏长期疗效评估,随访时间不长,而王福生院士的新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Part2
本次研究
这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共有例乙肝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参加,其中对照组人,治疗组人。
随访时间达到了75个月。
治疗组每间隔4周输注脐带干细胞,共3次。同时,两组都接受常规治疗,并接受随访。
此次研究结果不仅和此前一样令人满意,也证实了脐带干细胞的长期效果。
(一)安全性
从长期安全性上看,脐带干细胞治疗组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和治疗相关并发症,没有比常规治疗更高的风险。
(二)有效性
肝功能改善:研究发现,脐带干细胞治疗可以减轻肝素的氨基转移,明显改善肝脏功能,如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性,胆碱酯酶和总胆红素水平。生存率改善:通过Landmark分析,在13个月至75个月的随访期间,脐带干细胞治疗组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显示,这一治疗方式既安全,也有效。总之,本次研究和大量相关研究证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既是安全且可耐受的,也可以改善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有望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成为治疗代偿性肝硬化的新型治疗策略。
肝硬化
我国肝硬化发病率逐年增高,失代偿期患者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病情易反复并逐渐加重,生活质量极差,近年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也初见成效。
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中通过自体BM-MSCs动脉输入移植治疗72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观察可在组织学水平改善肝脏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水平,并证实具有安全性。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3]观察人UC-MSCs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安全性与疗效,入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对照组人,发现经UC-MSCs治疗后可改善治疗组患者胆碱酯酶及白细胞水平,降低Child-Pugh评分,且具有安全性,分析可能机制为UC-MSCs移植后能够归巢并定植到病损的肝组织,刺激肝细胞增殖,修复受损的肝组织,抑制肝纤维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目前该病在全世界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慢性肝损伤疾病,疾病最初可仅表现为脂滴累积,但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甚至发展至肝硬化、肝癌。干预治疗除饮食控制、运动,降血脂等之外,目前尚无效果明确的针对性药物,近期有两项体内实验研究显示干细胞移植有助于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自身免疫性肝病
该病在我国患病率逐年增加,临床中治疗手段有限,且一定数量的患者对内科针对性的治疗反应欠佳,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一直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的方向之一。在一项以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中,10例对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不佳的PBC患者接受异基因骨髓MSCs治疗后[6],外周淋巴细胞中CD8+T细胞数量减少,同时CD4+CD25+Foxp3+T细胞增多,肝功能指标改善,且治疗过程安全。
据年10月中国-巴基斯坦联合肝病学术会议上报道:全球有4亿肝炎感染者,没有肝炎抗体的人都会在不知情中被感染。其中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万人,丙肝感染者约万人,每年约33万人死于乙肝或丙肝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肝病对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很大。
肝炎在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类型有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炎,可进一步发展成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甚至引诱肝功能衰竭、肝癌等严重性疾病。因此,趁着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我们来了解一下目前国内关于干细胞治疗肝病的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肝损伤的进展
近年来,虽然肝炎治疗新药上市频繁,但目前肝病大多采取保守治疗手段,尤其是急性和慢性肝功能衰竭。供肝缺乏、免疫排斥反应、价格昂贵等因素阻碍了肝移植技术的进一步开展和应用。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泌营养物质和细胞因子,可调节机体免疫、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肝脏局部微环境,来促进肝脏的再生,减轻肝组织损伤。静脉回输后可分布到肝、肺、骨髓和肌肉等各个器官,并在受损或炎性部位聚集。相比传统的肝病防治手段,干细胞疗法具有多靶向性、系统性、调节性干预功能。
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
肝硬化是肝病临床常见症状,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为主,约占肝硬化患者的60%一80%。有七成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有关。多数发生在病毒性肝炎发展形成的结节型肝硬化基础上。其中以酒精性肝硬化合并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癌的风险性更大。
失代偿期肝硬化是肝硬化的终末期,而且不可逆转。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近年来,尽管随着口服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上市,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也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病因治疗,但每年仍约有万人死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年6月,医院正式启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临床研究项目,并面向社会招募82名乙肝肝硬化患者免费接受干细胞治疗。根据医院